上??偛浚?/strong>
地 址: 上海楊浦區平涼路1399號郡江國際大廈
電 話:021-61806119
聯 系 人: 陳先生
聯系電話: 135-8568-1268
南京分部:
地址:南京市棲霞區亭子橋106號樓
聯系人: 陳經理
聯系電話:133-7001-0708
絳州鼓樂表演
世界首創——大型原創原生態鼓劇《霸王別姬》
演出、創作單位——上海東絳州鼓樂團
作為新中國解放以來,第一家正統的民間藝術團體“異地求發展”跨地域在上海正式注冊的演出團體,上海東絳州鼓樂團成立的目的是向世界展示華夏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民族藝術風格,所以本團的全體演員均來自山西黃土鄉間。
世界上最早的鼓就是誕生于古絳州一帶,世界上所有的鼓種都是從那里傳出去的。同時,在各類藝術都缺乏良好傳承的時代,在那里的人們卻將世界最早的鼓藝,傳承了五千年。
該團成立以,曾作為2007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暨上海國際音樂嘉年華中國唯一代表團,也是中國樂隊首次參加這樣高規格的演出,獲得良好的口碑,不僅征服了老外,而且更是打開了多少年來國人對民族音樂認識的心結,他們表現出了對民族音樂空前的信心。
2007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作為絳州鼓樂第一次以主體身份參演第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式、天天演開幕式、中山公園天天演、南翔小籠文化節、大寧中心綠地周周演、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會開幕、上海國際藝術節推介演出、蘭心大戲院大型《東方鼓韻 質樸音樂》專場音樂會等30余場大型演出。
我們在上海正式成立絳州鼓樂團就是想把絳州鼓樂這一人類重要的非常物質文化遺產從民間藝術提升到真正舞臺藝術的高度。也為了將中華鼓真正推向世界。
為此,我們將不遺余力,永遠奮斗下去。
一、簡介
絳州是新絳縣在古代的舊稱,絳州鼓樂即今新絳縣的鼓樂。
新絳縣,有著演奏鼓樂的傳統,鼓樂是民間文藝活動的主要內容,更是當地“社火”活動中的最流行的節目之一。絳州鼓樂以花敲干打著稱,這種鼓樂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個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聲音進行演奏,演奏起來宏厚博大,氣勢磅礴恢宏,聲韻鏗鏘,粗獷豪放而有力度。
絳州鼓樂產生于歷史文化名城新絳縣。新絳位于山西西南,運城北部,呂梁山南端,為晉、陜、豫三省區交匯之地,歷來在政治、文化、經濟方面居于重要地位。
新絳縣有著演奏鼓樂的傳統,鼓樂是民間文藝活動的主要內容,更是當地"社火"活動中的最流行的節目之一。絳州鼓樂以花敲干打著稱,這種鼓樂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個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聲音進行演奏,演奏起來宏厚博大,氣勢磅礴恢宏,聲韻鏗鏘,粗獷豪放而有力度。
二、歷史溯源
新絳古來就是三晉一塊文化寶地,位于山西南部,地處晉、陜、豫三省交界的黃河三角洲。"唐為畿內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晉國都城之一。自北魏起設為州治,直至清末。今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西是鼓樂的故鄉,新絳更是鼓樂之鄉,從接壤的襄汾縣陶寺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土鼓和鼉鼓推測,還在六千多年以前已經有了原始鼓樂。歷經世代人民集體傳承,唐代出現了鼎新期,并以"擂大鼓"而遐邇天下,明、清兩代呈現鼎盛。
絳州鼓樂源于先秦,盛于明清。據直隸《絳州志》載:"歲時社稷,夏冬雨季,又鄉鎮多香火,扮社鼓演劇。"《新絳縣志》也曰:"每逢賽社之期,必演劇數日,扮演各種故事,如鑼鼓等等。"絳州鼓樂素有"地動山搖"、"聞聲十里"之譽。
絳州鼓樂中,曲牌很多,尤以《秦王破陣樂》最為出名。相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領唐軍大破劉武周,收復并州、汾州兩地,為了慶祝勝利,當地百姓用民間鑼鼓奏出了《破陣樂》,后來,這首民間鼓樂得到整理和發展。到了貞觀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在大殿上演奏了經過加工整理并重排練的《秦王破陣樂》。樂隊的布局為"左圓右方,先編后伍,魚麗鵝顴,箕張翼舒,交錯曲伸,首尾相互,以象戰陣之形"。由唐代初年的音樂家呂戈教練樂工一百二十人,舞者身披銀甲,手中持戟,全舞共分三折,每折為四陣,以往來擊刺動作為主,歌者相和。
三、藝術特色
絳州鼓樂素有"地動山搖"、"聞聲十里"之譽。
花敲鼓在絳州鼓樂中最具代表性。它所使用的樂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F有十幾種敲奏技法,即擊鼓邊、敲鼓邊、墨鼓釘、蹭鼓面、打鼓幫、抽鼓皮、磕鼓環、碰鼓架、單槌滾、雙槌擂、槌相搓、槌相擊、槌相打、捶相挑。這些技法構成絳州鼓樂獨特的地方色彩,這種地方色彩與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緊密相連。民間將絳州鼓樂分三路,各路各有常用曲目,南路有《嘰呱啦》、《啦呱嘰》、《扎咚呱》等,中路有《釘缸》、《麻雀踩蛋》等,北路有《牛斗虎》、《鳳凰單展翅》、《獅子撩繡球》等。
四、代表作品
新絳縣,古稱絳州。山西鑼鼓音樂的一方寶地?;☉c鼓、汾南車鼓、穿相鑼鼓,皆在這里降生;《秦王點兵》、《老鼠娶親》、《廈坡上滾核桃》等都在這里升華。絳州鼓樂將成為中國音樂史上顯赫的一章。
《秦王破陣樂》。秦王,李世民登基前的封爵。唐初,朔州劉武周反叛,占領并州,鋒及河東,齊王李元吉敗北奔回長安。李世民請命領軍渡河東征,屯兵絳州柏壁,東打西殺,南擊北進,一舉收復并州,保住了李家天下。在他北定太原凱旋歸來時,軍中作《秦王破陣樂》以迎。史載此樂以"擂大鼓為主","雜以龜茲之樂"?,F今,新絳不但有"擂鼓臺"存在,還有《小秦王亂點兵》、《唐王出城》的鑼鼓曲牌流行。絳州鼓樂的豐富繁榮,恐怕與這個重大的歷史源淵相關。
《秦王點兵》。這是一首廿世紀八十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陣樂》的基礎上,攝取了《汾南車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種曲牌成分,成此杰作。它融匯了歷史和當今、群眾和專家、業余和專業的藝術結晶,是社會主義時代的新鼓樂,它兩次轟動京華, -次震撼巴黎,是黃河文化的驕傲,是中華文化的驕傲。
《秦王點兵》全曲包括引子、鼓邊段、鼓心段、鑼鼓段、華彩段、尾聲段六部份,緊慢張弛結構得當,樂曲相當完整,它將民間套曲的特點與現代曲式結構相融合,使民間鑼鼓樂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樂曲以出兵為主題,從元帥升帳開始,直到官兵進入,列隊布陣,點兵習武,準備出征結束。樂器分高低兩個聲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銅器;低音有帥鼓、將鼓、大件銅器。演奏中根據主題要求,分別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獨奏、對奏、合奏、干敲、花打、混擊,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引子里的號角長音把人帶進古戰場陣地;鼓邊采用了擊鼓邊、鼓邦、鼓環、鼓釘,并與夾板對奏、合奏,新穎多彩。華彩段則吸收西洋協奏曲中的華彩手法,別開生面,映照出將士們臨戰前的樂觀心理。
五、傳承意義
《秦王破陣樂》在民間頗為流傳,尤其是明、清兩代,鼓樂進入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絳 州鼓樂更在發展、壯大,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絳州鼓樂得到了很大發展。在《秦王破陣樂》的基礎上,整理出了《秦王點兵》、《夏坡滾核桃》等精彩曲目,并且參加了山西省的首屆藝術節。一九八八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龍年音樂周"中,絳縣農民業余鼓樂隊上京演出,得到了國內外輿論的一致稱贊。他們演奏的《秦王點兵》、《夏坡滾核桃》,以其震動山河的磅礴氣勢和令人振奮的旋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絳州鼓樂歷史悠久,深受當地人民喜愛,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絳州鼓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世界上最早的鼓就是誕生于古絳州一帶,世界上所有的鼓種都是從那里傳出去的。同時,在各類藝術都缺乏良好傳承的時代,在那里的人們卻將世界最早的鼓藝,傳承了五千年。
該團成立以,曾作為2007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暨上海國際音樂嘉年華中國唯一代表團,也是中國樂隊首次參加這樣高規格的演出,獲得良好的口碑,不僅征服了老外,而且更是打開了多少年來國人對民族音樂認識的心結,他們表現出了對民族音樂空前的信心。
2007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作為絳州鼓樂第一次以主體身份參演第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式、天天演開幕式、中山公園天天演、南翔小籠文化節、大寧中心綠地周周演、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會開幕、上海國際藝術節推介演出、蘭心大戲院大型《東方鼓韻 質樸音樂》專場音樂會等30余場大型演出。